除非你有过人的智慧和背景或者资本,否则在一个相对已经有较大领先优势的对手前,只能是不堪一击,最近见到一个故人,我们认识大约是2006年左右,当时我还在投资公司,他找我们是看看能不能给他投资,项目是生物质液化,也就是俗称的生物质油(秸秆变油),当时木炭达人还比较年轻,充满学究气,认为此项目技术不成熟,而且主要技术来自另一个企业授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之就是画了个大饼,谁投谁是傻子,就这样过了将近7年,今年我们又见面了,他的生物质能公司已经是价值六亿元的成长迅速的高科技企业,人呢,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所以,年轻时眼拙错过一个好项目,但是当时的判断是必须理性的,因为一旦开始尽职调查,最终的投资额就至少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一旦项目有风险,带给投资者的损失就是100%,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或者说整个商业环境,都是非常浮躁的,所谓价值投资在中国是不存在的,投机心理充斥着整个商界,但是资本就是逐利的,就算明知道可能会有损失,但是在暴利的驱使下,也可能去尝试一把,所以大家一直在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可见商业不仅要靠智慧,还需要胆量。
任何的商业模式,不分好坏,关键是如何操盘讲故事的问题,记得当初这位朋友孤身一人来到陕西,就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团队,寻找资金,然后不断扩张,持续做大,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企图心,当然,你还要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说服能力,如果现在有类似的项目放在笔者面前,我们会不会投资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因为这些年我们懂得了人性的贪婪,只要处理的好,把盘子交给下一个接盘者就好,抽身享受生活去了,这就是务实,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击鼓传花吗,如果这个项目真的有问题,就不怕在谁手里炸了,能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没超过股票的人,请问你中国股市里类似的故事多了,请问操盘者哪个挂了,做种买单的不还是散户,而散户落得此结果,也无非是“贪婪”。
笔者最近关注了一下国内生物质行业主要几家上市公司,发现他们现在放着主业不好好干,都开始搞“秸秆变油”了,具体哪些企业就不在这里说了,国内上市的做生物质能的就那几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看。好吧,为什么是今年开始生物质油开始爆发,一方面是上市公司成长速度放缓需要继续给资本市场讲故事以圈到更多的钱,另一方面的推力就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在此背景下的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于是过去在明眼人眼中一个很扯的项目,竟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可见,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更多人是投机心理,准备赚一把就走。
秸秆变油这个项目在技术上到底进步到什么程度我们先不去探讨,就目前中国的现状发展生物质液化和生物质气化,都只能停留在炒概念圈钱的阶段,市场不成熟,能否盈利现在还是未知数,实验性装置生产都没问题,一旦开始量产是否能稳定生产现在都是未知数,但是大家如此热衷于此,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一.上市公司有业绩压力炒作新概念
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没有眼泪,一切都要靠业绩说话,当主业乏力增长有限时,一般上市公司的策略就是开展新业务投资,进军新领域或上马新项目,最近上市公司“湘鄂情”将主业餐饮剥离开始豪赌互联网,就是业绩乏力转型的实例,相信在目前原料和人工费上涨的背景下,生物质能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也非常大,有可能是负增长,所以急需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环境危机带来的新能源大跃进
我们知道近十年中国的碳排放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各地污染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严格的环保措施,尤其对传统燃煤发电和燃煤锅炉做出限期整改的要求,所以对新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太阳能行业能快速复苏的原因,因为国内需求上来了,目前来看国内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就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而生物质能主要开始以发电为主,需要有新的概念来支撑行业发展,于是“生物质油”概念横空出世受到大家的追捧。
三.谁能笑到最后
目前国内从事生物质能开发的公司很多,包括我上面说的那个朋友的公司在内可能有数百家之多,如果把生物质颗粒和木炭企业都算上可能有数万家都不止,当然目前有能力建成并运营的“秸秆变油”项目并不多,因为每套设备投资大约要3000多玩,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上市的生物质能公司具有较大优势,无论技术储备、政府关系、资金实力都是小型民营生物质能企业不具备的,当然任何行业都会出现赢家通吃的情况,虽然目前大家都处于起步期,相信未来这些上市公司还是会逐步统一市场,变成一家独大或若干家垄断的形式。
普通创业者还有没有机会
其实生物质能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你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和这些巨头竞争,目前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在全部能源消耗中大约占10%左右,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高达3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1%,市场前景广阔,短期内不是谁能快速做到一家独大的,具体原因我们会抽时间再给大家介绍。